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社會企業的實踐地。
「新故鄉」創立於1999年2月,凝聚了一群資深和年輕的文化工作者,致力於社區營造與可持續發展的工作。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新故鄉」隨即與諸多非營利組織和個人,投入震後重建工作,籌組「婆婆媽媽工作隊」,成立「婆婆媽媽之家」,投入生活重建;結合人本教育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與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埔里水尾、南光、育英國小和宏仁國中四校創造性的校園重建,促成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推展;2003-2004年擔任文建會「921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第2區社區營造中心,協助南投縣15個社造點社區重建;以桃米豐碩的生態資產為本,建構在「綠色」和「知識經濟」的產業轉型方向,在跨域合作下讓桃米從一個老舊沒落的社區轉型為台灣綠色旅遊的先鋒。

立基於社區見學與地場產業的理念與實務需求,2005年,「新故鄉」成立附屬「社區見學中心」,落實紙教堂台灣再生,透過社會企業的運轉,提升非營利組織財務的自主力,支持組織使命的運作,並帶動地方微型經濟的網絡運作,創造更大的社會公益價值。諸如與日本、中國等震災重建區募款捐助、重建經驗、藝術文化、觀光產業等交流;2010年起,在產、官、學、社和NGO的攜手下,啟動「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生態城鎮願景發展,開啟NGO協力社群,參與地方共同治理的重要經驗;2013年,匯集埔里鄉親的力量,成立了「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以音樂關懷社會,讓音樂走到需要的所在;2016年,「蛹之聲音樂計畫〈El Sistema Puli〉」,結合大埔里地區16所學校,進行一場音樂社會運動,帶動多元且平權的文化參與等。
每一個人都有愛故鄉的方法,「新故鄉」提倡經由民眾參與社區工作的過程,凝聚社區力量,經由跨領域的多元合作與社區攜手,開拓新視野,挺立新價值,展現新行動,為開創安身立命的新故鄉與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而努力邁進。
|